新闻中心
News Center
更新时间:2025-11-20
点击次数: 
新能源重卡换电时,师傅们常遇到这样的问题:重卡车身宽、电池体积大,哪怕司机反复调整,换电机器人还是难精准对接电池接口;有时换电过程中有人靠近,传统传感器反应慢,容易有安全隐患。这些问题,其实都能靠激光雷达解决 —— 它不像摄像头怕强光、不像超声波怕遮挡,能在换电场景里精准 “看清” 车身位置、监测周围环境,让换电又快又安全。
本文结合新能源重卡换电的实际场景,聊聊激光雷达具体能发挥哪些作用,以及它比传统检测方式好在哪。
新能源重卡的电池舱在车身侧面或尾部,换电机器人需要和电池舱的接口完全对齐(误差不能超过几毫米)才能顺利取放电池。但重卡车身长(有的超 10 米)、转弯半径大,司机靠肉眼和后视镜对位,往往要调整 3-4 次才能到位,耽误换电时间。
激光雷达的作用,就是当重卡驶入换电站时,实时扫描车身和电池舱的位置:
· 它会在重卡行驶路径上形成 “三维扫描区”,捕捉车身轮廓、电池舱的边角坐标,把数据传给换电站控制系统;
· 系统根据数据计算出重卡的偏移量,通过地面引导灯或语音提示司机调整,不用司机凭感觉判断;
· 等重卡停稳后,激光雷达再做一次 “精准核验”,确认电池舱和换电机器人的对接误差在允许范围里,才允许换电开始。
像某物流园的重卡换电站,之前司机对位平均要 2 分钟,装了激光雷达后,1 分钟内就能精准停好,换电效率直接提了 15%。
换电过程中,有两个安全风险点最关键:一是换电机器人移动时撞到重卡或电池;二是有人误入换电区域(比如维修人员没注意换电正在进行)。传统的红外传感器或摄像头,在这些场景里容易 “掉链子”—— 摄像头怕换电站内的强光或粉尘,红外传感器容易被电池外壳遮挡。
激光雷达能针对性解决这些问题:
1. 监测换电机器人轨迹,防碰撞
激光雷达会实时扫描换电机器人的移动路径,比如机器人从电池架取电池、向重卡电池舱移动时,若机器人因故障偏离预设轨迹(哪怕只有 1 厘米),雷达会立即给控制系统发信号,让机器人暂停,避免撞到重卡车身或电池;
2. 划定 “禁入区域”,防人员误入
在换电区域周围,激光雷达会形成一道 “无形的防护圈”:只要有人或其他设备(比如叉车)进入这个圈子,雷达会瞬间检测到,触发声光报警,同时让换电机器人停止工作,直到危险解除。
这种防护比传统的围栏更灵活 —— 如果换电站需要临时调整换电区域,不用重新拆装围栏,只要在系统里修改雷达的监测范围就行。
重卡电池装好后,不能直接让车开走 —— 如果电池没完全卡紧(也就是 “虚接”),行驶中电池松动会引发短路或起火。传统的检测方式是靠换电机器人的压力传感器,但只能判断 “有没有装上”,没法确认 “装得好不好”。
激光雷达会在换电完成后,对电池舱做一次全面扫描:
· 检测电池的安装高度是否和标准一致(若电池没卡紧,高度会比正常状态高几毫米);
· 扫描电池舱的缝隙是否均匀(缝隙不均说明电池偏移,可能接触不良);
· 把扫描数据和 “标准安装模型” 对比,若有异常,立即提醒工作人员检查,直到问题解决才允许重卡驶离。
某矿山的重卡换电站,就靠激光雷达发现过 3 次电池虚接问题,避免了后续行驶中的安全风险。
| 对比维度 | 激光雷达 | 传统摄像头 | 超声波传感器 |
| 环境抗干扰能力 | 抗强光、粉尘、雨水,适应室内外 | 怕强光、粉尘,室内效果好 | 怕遮挡,易受空气湿度影响 |
| 定位精度 | 毫米级,能捕捉细微偏移 | 厘米级,易受光线影响偏差 | 厘米级,近距离精度高 |
| 监测范围 | 360° 扫描,覆盖大范围 | 固定视角,需多台拼接 | 小范围,仅能检测近距离 |
| 换电场景适配度 | 高,覆盖对位、防护、核验全流程 | 中,仅适合辅助观察 | 低,仅适合近距离防碰撞 |
新能源重卡换电的核心需求是 “精准、安全、高效”,激光雷达正好踩中了这三个点 —— 它能解决重卡对位难、换电过程安全防护不足、电池安装状态难核验的问题,而且适应换电站的复杂环境(强光、粉尘、震动)。
广州安协科技针对新能源重卡换电场景,定制了激光雷达解决方案:雷达的扫描频率、检测范围可根据换电站的规模(比如单工位、多工位)和重卡车型调整,还能和换电站的控制系统无缝对接,不用额外改造现有设备。如果你的换电项目也有对位慢、安全防护难的问题,可访问官网(www.anxiekeji.cn)查看案例,或联系技术团队获取适配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