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News Center经常跑高速的司机可能会发现,收费站的栏杆总是很 “聪明”—— 前面的车刚过完,栏杆就会精准落下,后面的车哪怕跟得再近,也不会被误判成一辆车。这背后藏着一个关键设备:车辆分离光栅。它不像摄像头那样显眼,却像一双隐形的眼睛,默默守护着收费系统的精准运行。
早几年在一些车流量大的收费站,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况:两辆车贴得太近,收费系统把它们当成了一辆车,结果前一辆车缴了费,后一辆车跟着 “蹭” 过去没交钱;或者系统反复识别,栏杆半天不落,后面堵起长长的车队。这种麻烦,直到车辆分离光栅普及后才渐渐消失。
其实这东西原理不算复杂,但设计得很巧妙。它就像在车道上拉起一道看不见的 “光网”,车辆经过时触碰到这张网,系统就知道 “有车来了”,而且能清楚分辨是一辆还是多辆。
车辆分离光栅由两部分组成:发射端和接收端,通常分别装在车道两侧。发射端会持续发出密密麻麻的红外光束,这些光束平行排列,形成一道几厘米宽的 “光幕”,刚好覆盖整个车道的宽度和高度。接收端则正对着发射端,时刻 “盯着” 这些光束。
当车辆驶入车道,车身会挡住部分光束。接收端一旦发现某些光束被挡住,就会把这个信号转换成电信号,传给收费站的控制系统。系统通过分析被挡住的光束位置和时间,就能判断出车辆的轮廓、长度,甚至行驶速度。
更关键的是,它能精准区分两车之间的间隙。哪怕两辆车只隔了几十厘米,只要中间有光线能通过,接收端就会识别出 “两辆车” 的信号,避免系统误判。这就好比用细线织了一张网,鱼一条条游过,网能清楚感觉到每条鱼的经过,不会把两条紧挨着的鱼当成一条。
(一)高密度光束排列
为了准确识别车辆轮廓,光栅的光束密度很高,每厘米可能就有一道光束。这样哪怕是摩托车、自行车这类小型车辆经过,也能被精准捕捉,不会因为光束间距太大而漏检。
(二)快速响应能力
车辆通过收费站时,哪怕速度不算快(通常 5-10 公里 / 小时),也需要光栅在瞬间做出反应。优质的车辆分离光栅响应时间能达到微秒级,相当于车辆移动一毫米的时间内,就能完成信号识别和传输。
(三)抗干扰设计
收费站环境复杂,晴天有强光,雨天有水雾,夜间有车灯直射。光栅的发射端和接收端都做了特殊处理:发射端的红外光有特定波长,能避开阳光中的干扰波段;接收端带滤波功能,只 “认” 自己发射端发出的光线,不会被其他光源迷惑。
同样是车辆分离光栅,在不同类型的收费站里,工作起来还有些细微差别。下面这张表格能更清楚地看出其中的不同:
应用场景 | 车辆特点 | 光栅工作调整 | 原理体现 |
高速公路收费站 | 车速较快、车型统一(多为轿车 / 货车) | 光束响应速度调快,检测范围聚焦车道中央 | 快速捕捉车辆通过的连续信号,避免因车速快导致漏检 |
城市道路收费站 | 车型复杂(含电动车、三轮车) | 光束密度提高,覆盖整个车道宽度 | 通过密集光束识别小型车辆的轮廓,防止漏判 |
ETC 专用车道 | 不停车通行(车速约 20 公里 / 小时) | 与 ETC 系统同步信号,提前预判车辆位置 | 结合车辆行驶速度,提前触发栏杆起落信号 |
以前收费站用的是地感线圈,就是埋在地下的金属线,车辆压过时会产生信号。但这种方式有个缺点:如果两辆车离得太近,线圈会把它们当成一个大物体。而车辆分离光栅的 “光网” 是立体的,能从侧面识别车辆之间的空隙,哪怕车身贴得再近,只要中间有光线通过,就能分开识别。
另外,地感线圈容易被重型车辆压坏,维修起来要挖开地面,影响通行。而光栅装在车道两侧的支架上,不容易被车辆碰到,维护起来也方便,这也是它逐渐替代传统设备的原因之一。
车辆分离光栅的核心原理,就是用红外光束编织一张 “光网”,通过检测光束被遮挡的情况来识别车辆。它的高密度光束、快速响应和抗干扰设计,让这张 “光网” 在复杂的收费站环境中依然精准可靠。无论是区分跟车、识别车型,还是配合 ETC 系统,都是基于这个原理的灵活应用。
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车辆分离光栅的技术细节,或者需要适合特定收费站的解决方案,可以访问安协科技官网(www.anxiekeji.cn)获取专业信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