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News Center在物流园区的装卸区,装载车频繁进出狭窄过道时,稍不注意就可能剐蹭两侧货架或墙体;货运站的通道因长期碾压出现沉降,装载车通过时两侧间隙忽宽忽窄,存在安全隐患。这些问题,都能通过装载车光幕过道测量方案解决 —— 用非接触式的红外光幕,实时监测装载车与过道的间距、车身宽度等数据,让通行更安全,空间利用更合理。
(一)人工观察误差大,隐患难察觉
装载车司机通过后视镜判断间距时,视角存在盲区,尤其是长轴距的货运车辆,尾部容易超出司机视线范围。某物流园曾发生过这样的事:司机以为右侧还有 30 厘米间隙,实际只有 10 厘米,导致车厢剐蹭货架,损失了 2 万元的货物。
而光幕测量能实时显示两侧间距,精度达 ±1cm,司机通过驾驶室内的显示屏就能精准掌握距离,比肉眼观察靠谱得多。
(二)过道环境复杂,传统设备不适用
装载车过道多处于露天或半露天环境,粉尘多、地面颠簸,传统的激光测距仪容易受灰尘遮挡,超声波传感器在嘈杂环境下信号易受干扰。
光幕靠红外光束阵列检测,抗粉尘、耐振动,哪怕装载车以 10km/h 的速度通过,也能稳定测量,不受环境影响。
(一)构建 “光墙”:覆盖过道全范围
在过道两侧安装成对的测量光幕,发射器与接收器相对而立,形成一道从地面到装载车顶部的 “光墙”。光束间距设为 10mm,每米有 100 束光,能精准捕捉车身轮廓。
当装载车通过时,车身遮挡部分光束,光幕通过计算被遮挡光束的数量和位置,实时输出两组关键数据:
· 车身宽度(最大遮挡光束对应的横向距离);
· 车身与过道两侧的实时间距(未被遮挡的光束对应的剩余空间)。
(二)数据联动:实时预警 + 历史记录
光幕测量的数据会传输到控制台和司机驾驶室的显示屏:
· 当两侧间距小于安全值(如 30cm)时,驾驶室声光报警,提醒司机减速或调整方向;
· 控制台记录每辆车的通行数据,分析过道是否存在沉降、装载车是否超载导致车身偏移等问题。
过道类型 | 推荐光幕型号 | 光束间距 | 检测高度 | 适配装载车类型 |
标准物流过道(4 米宽) | 中型测量光幕 | 10mm | 0.5-3.5m | 轻型货车、中型装载车 |
大型货运通道(6 米宽) | 宽幅测量光幕 | 10-15mm | 0.5-4m | 重型半挂、集装箱卡车 |
低矮通道(限高 2.5 米) | 紧凑型测量光幕 | 10mm | 0.5-2.5m | 小型叉车、轻型装载车 |
(一)安装位置:找对 “测量点”
· 横向位置:离过道两侧墙体或货架 20cm,避免装载车剐蹭光幕本体;
· 纵向位置:选在过道平直段,避开转弯处或坡度较大的区域,确保测量数据稳定;
· 高度范围:从地面 50cm(覆盖轮胎到车身中部)到 3.5m(覆盖集装箱顶部),避免漏检。
某货运站曾将光幕装在转弯处,装载车转弯时车身倾斜,测量数据忽高忽低,后来移到平直段后,数据稳定性提升了 90%。
(二)调试校准:模拟多种通行场景
安装后需进行三次关键测试:
1.空载装载车以 5km/h 速度直线通过,看两侧间距显示是否稳定,误差是否在 ±1cm 内;
2.满载装载车(车身可能因载重略有倾斜)通过,测试光幕能否捕捉到车身偏移;
3.两辆车前后保持 5 米距离通过,看光幕是否能区分两辆车的测量数据,避免混淆。
调试时还要设置报警阈值,比如标准过道两侧安全间距设为 30cm,当间距小于该值时,报警装置立即启动。
(一)不干扰通行,测量 “无感知”
传统的地埋传感器需要破坏地面,激光测距仪需要装载车减速配合,而光幕测量是完全非接触式的,装载车正常行驶即可完成测量,不影响通行效率。某物流园采用该方案后,装卸区日均通行量从 120 车次提升到 150 车次。
(二)数据可追溯,便于管理优化
控制台记录的历史数据能帮管理者发现问题:
· 若某条过道的右侧间距频繁偏小,可能是地面沉降导致过道偏移,需及时维修;
· 某辆装载车多次出现车身倾斜,可能是轮胎气压不均或货物偏载,需检修车辆。
(一)雨天测量不准
原因是雨水附着在光幕镜头上,遮挡部分光束。解决办法:给光幕加装防雨罩,每周用软布擦拭镜头一次,确保光束通透。
(二)车身反光导致数据波动
阳光直射时,装载车金属车身可能反射光束,干扰接收器。可在光幕外侧加装遮光板,或选用带抗强光算法的型号,过滤反射光影响。
装载车光幕过道测量方案通过 “光墙” 实时监测,既能避免剐蹭事故,又能通过数据优化过道管理,是物流园区、货运站保障通行安全的高效方案。
安协针对不同过道场景提供定制化光幕测量方案,从设备选型到安装调试全程跟进,确保测量精准、运行稳定。访问官网(www.anxiekeji.cn)可获取《装载车过道测量方案手册》,或联系技术团队现场勘察,制定适配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