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News CenterU 型安全光栅凭借 “发射器与接收器一体成型” 的独特结构,在小型设备防护中备受青睐 —— 它像一道 “环抱式光墙”,能轻松罩住冲压模具、传送带入口等狭窄危险区。但这种一体化设计也让安装有了特殊要求:角度偏差 1 度可能导致检测盲区,位置错移 5 厘米就可能频繁误报。想要让 U 型安全光栅发挥最佳防护效果,这些安装细节必须盯紧。
U 型安全光栅的发射器与接收器呈 “U” 形对称分布,开口处形成防护区,光束从一侧发射到另一侧,无需像对射式那样单独校准两端。但正因为这种结构,它对安装的 “垂直度” 和 “稳定性” 要求更高:
· 若安装时 U 型开口不垂直于地面,光束会向一侧倾斜,导致底部或顶部出现检测盲区;
· 固定不牢产生晃动,光束可能频繁被自身外壳遮挡,引发误停机。
某电子厂在安装 U 型光栅时,图省事直接用扎带固定在设备支架上,运行时设备振动带动光栅晃动,半天内误停机 12 次,后来换成专用固定支架才解决问题。
(一)距离危险区 “不远不近”
U 型光栅的防护距离(开口宽度)通常在 10-50 厘米,安装时要让危险区完全处于开口内,且边缘预留 5-10 厘米缓冲:
· 比如冲压模具的危险范围是直径 20 厘米的圆形区域,应选开口宽度 30 厘米的 U 型光栅,让模具四周都有光束覆盖;
· 若光栅离危险区太近(小于 5 厘米),金属碎屑飞溅可能损坏光栅;太远则防护区外扩,容易被无关物体遮挡。
某五金车间的冲床模具旁,U 型光栅装得太靠外,操作人员的手臂在安全范围活动时频繁遮挡光束,导致设备频繁停机,后来向内调整 8 厘米后恢复正常。
(二)高度覆盖 “最危险的部位”
根据设备特性确定安装高度:
· 小型冲床、裁切机:光栅底部离工作台面 5-10 厘米,顶部超过模具运动轨迹最高点 10 厘米,防止手部从上下方伸入;
· 传送带入口:光栅高度覆盖传送带上下边缘,确保物料通过时不会遮挡光束,而人员手臂进入时能被精准检测。
某包装机的传送带入口,因 U 型光栅装得太高(底部离传送带 15 厘米),操作人员的手从下方伸入时未被检测,险些被卷入设备,调低高度后再没出现隐患。
(三)避开 “干扰源” 聚集地
U 型光栅的检测光路短(通常小于 50 厘米),但仍要远离强干扰源:
· 避免正对强光(如车间照明灯、阳光直射处),强光可能淹没红外光束,导致接收器误判;
· 远离喷油嘴、蒸汽出口,油污和水汽附着在镜头上,会削弱光束强度;
· 与振动源(如电机、冲压设备)保持 10 厘米以上距离,或加装减震垫。
(一)固定方式:拒绝 “临时凑合”
U 型光栅的固定必须牢固可靠,推荐三种方式:
1.螺丝固定:用 M4-M6 螺丝将光栅的安装孔与设备支架锁紧,确保无松动(用力摇晃设备时,光栅不应有明显位移);
2.磁性底座:适合临时安装或金属设备,选择吸力≥5 公斤的强磁底座,防止意外脱落;
3.导轨滑块:需要频繁调整位置时,搭配工业导轨,既能灵活移动,又能保证固定精度。
某车间用双面胶临时固定 U 型光栅,高温环境下胶面融化,光栅倾斜后出现检测盲区,幸好及时发现未造成事故。
(二)校准要点:用 “光斑法” 验证光路
安装后通电测试,用以下方法检查光路是否正常:
1.关闭车间灯光,观察光栅开口内侧的红外光斑(可用手机摄像头拍摄,肉眼难见),确保每束光都能准确投射到对面接收端;
2.用薄纸片从光栅开口一侧缓慢划过,每遮挡一束光,光栅应立即发出 “遮挡信号”(指示灯闪烁或输出继电器动作);
3.测试边缘光束:重点检查最上、最下、最左、最右四束光,这些位置最容易因安装倾斜出现漏检。
问题现象 | 可能原因 | 解决方法 |
频繁误报(无物体遮挡时) | 镜头有油污 / 水汽 | 用酒精棉片擦拭镜头,加装防尘罩 |
部分区域遮挡无反应 | 安装倾斜导致光束偏移 | 调整垂直度,确保发射器与接收器平行 |
振动时误触发 | 固定不牢或靠近振动源 | 加固螺丝,加装减震垫 |
阳光直射时检测失灵 | 强光干扰红外光束 | 调整位置避开直射,或加装遮光板 |
U 型安全光栅的安装看似简单,实则需要兼顾位置、固定、校准等多重细节。只有让光栅的 “U 型开口” 精准罩住危险区,同时避开干扰、确保稳定,才能发挥其 “环抱式防护” 的优势。
安协 U 型安全光栅配备多角度可调安装支架,支持螺丝固定与磁性底座两种方式,适配各类小型设备。访问官网(www.anxiekeji.cn)可查看《U 型光栅安装示意图》,或联系技术团队获取一对一安装指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