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News Center在自动化生产线上,纸箱是否堆叠过高、工件是否超出输送轨道、料框是否装满…… 这些场景都需要精准检测物体高度。安全光栅凭借独特的光束阵列设计,能在不接触物体的情况下,瞬间测出高度数据,精度可达毫米级。这种 “无形的尺子” 如何实现精准测量?背后藏着光学设计、信号处理与算法优化的三重技术逻辑。
安全光栅的发射器与接收器相对而立,按固定间距排列着数十到数百束红外光束,形成一道垂直的 “光墙”。当物体穿过光墙时,会遮挡部分光束,系统通过两个关键步骤计算高度:
1.识别遮挡范围:接收器记录被遮挡光束的位置,从最底部被遮挡的光束到最顶部被遮挡的光束,形成一个连续的遮挡区间;
2.换算实际高度:用 “(顶部光束序号 - 底部光束序号)× 光束间距” 的公式计算。比如光束间距为 10mm,底部第 5 束光到顶部第 25 束光被遮挡,高度就是(25-5)×10mm=200mm。
某快递分拣线用这种方法检测包裹高度,当包裹超高(超过 30cm)时,光栅立即触发分拣机构,将其分流到专用通道,避免卡在输送带上。
(一)光束间距:越小越精准
光束间距是决定高度检测精度的关键:
· 10mm 间距:能区分 10mm 以内的高度差异,适合检测纸箱、板材等常规物体;
· 5mm 间距:精度提升一倍,可检测电子元件、小型零件等精细物体;
· 2mm 间距:用于高精度场景,如锂电池极片的高度检测,误差可控制在 ±1mm 内。
某电子厂曾用 10mm 间距的光栅检测手机外壳高度,因外壳边缘有 2mm 的凸起,导致测量值偏大,换成 5mm 间距后,成功识别凸起部分,数据更精准。
(二)边缘检测算法:解决 “半遮挡” 难题
物体顶部边缘往往不是平整的(如堆叠的布料、不规则工件),可能只遮挡部分光束。普通光栅会忽略这种 “半遮挡”,导致测量值偏小,而优质安全光栅通过两种算法优化:
· 50% 遮挡识别:当光束被遮挡超过一半时,判定为有效遮挡,避免漏算;
· 连续区间校验:剔除孤立的遮挡光束(如粉尘飘过造成的单束光遮挡),确保测量区间连续可靠。
某服装厂里,堆叠的布料边缘蓬松,普通光栅测量高度时误差达 ±15mm,换用带边缘算法的型号后,误差缩小到 ±3mm,大幅减少了包装材料的浪费。
(三)同步扫描技术:消除检测延迟
高速移动的物体(如传送带上的工件)通过光栅时,若光束扫描不同步,可能出现 “顶部已离开、底部仍在检测” 的情况,导致高度测量不准。同步扫描技术让所有光束同时发射、同时接收,确保在同一瞬间捕捉物体的完整轮廓,即使物体以每秒 5 米的速度移动,也能精准测量。
应用场景 | 物体移动速度 | 推荐光束间距 | 边缘算法需求 | 典型误差范围 |
快递包裹分拣 | 中(1-3m/s) | 10mm | 一般 | ±5mm |
电子元件检测 | 低(<1m/s) | 5mm | 高 | ±2mm |
板材堆叠检测 | 中(1-2m/s) | 10-20mm | 一般 | ±10mm |
锂电池极片检测 | 高(3-5m/s) | 2-5mm | 高 | ±1mm |
(一)比传统测量方式更高效
· 对比激光测距:激光需单点扫描,测高度耗时 0.5-1 秒,光栅可瞬间完成;
· 对比机械量规:非接触式检测,不会磨损物体表面,适合精密工件;
· 对比摄像头视觉:不受光线影响,粉尘、水汽环境下仍能稳定工作。
某家具厂用摄像头检测板材高度,因车间粉尘大,每周需清洁镜头 3 次,换成安全光栅后,半年清洁一次即可,维护成本降低 80%。
(二)安装调试的关键细节
· 光栅高度需覆盖物体可能达到的最大高度,顶部预留 10-20cm 余量;
· 发射器与接收器必须严格垂直对齐,倾斜超过 1° 会导致光束偏移,影响测量精度;
· 避免阳光直射接收器镜头,强光可能干扰光束识别,可加装遮光板。
安全光栅精准检测物体高度的技术,核心是 “光束阵列 + 智能算法” 的结合,既能适应高速移动的物体,又能处理不规则边缘,在工业检测中展现出高效、可靠的优势。选择时需根据物体速度、精度要求匹配参数,才能发挥最佳效果。
安协安全光栅支持 2-20mm 光束间距,搭载自研边缘检测算法,适配从快递分拣到精密电子检测的全场景。访问官网(www.anxiekeji.cn)可获取《高度检测方案手册》,或联系技术团队免费测试样机,验证实际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