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News Center轨道铁路的站台边缘、道岔区域、检修通道等位置,常需要安全光栅来监测人员或物体入侵,保障列车运行和检修安全。但铁路环境特殊 —— 振动大、粉尘多、温差变化剧烈,安全光栅难免会出现一些 “小脾气”:突然报警、检测失灵、数据不准…… 这些问题看似棘手,其实大多能通过针对性排查解决。
轨道旁的安全光栅最让人头疼的,莫过于毫无征兆的频繁报警,既影响正常运营,又可能让工作人员对报警产生 “麻木感”。常见原因和解决办法有这几种:
(一)振动导致光路偏移
列车经过时产生的强振动,可能让光栅的发射器或接收器轻微移位,光束对准精度下降,出现 “虚警”。
· 排查:用水平仪检查安装支架是否倾斜,观察接收器指示灯(正常应常亮,偏移时会闪烁);
· 解决:将支架与地面的固定螺丝换成膨胀螺栓,支架与光栅之间加装橡胶减震垫,减少振动传递。某高铁站的站台光栅曾因振动每天误报 10 余次,加固后每周误报不超过 1 次。
(二)粉尘与水汽遮挡镜头
铁路沿线的粉尘、雨雪天气的水汽,会附着在光栅镜头上,遮挡部分光束。
· 排查:擦拭镜头后若报警减少,说明是遮挡问题;
· 解决:定期用压缩空气吹扫镜头(每 3 天一次),在多雨地区给光栅加装防雨罩,镜头贴防雾膜。
(三)强光或电磁干扰
正午阳光直射接收器、附近接触网的电磁辐射,都可能干扰光栅信号。
· 排查:遮挡阳光或远离电磁源后,若报警停止,可确认干扰类型;
· 解决:加装遮光板避开直射阳光,选用带电磁屏蔽功能的光栅(线缆用屏蔽线,外壳接地)。
相比误报警,检测失灵的隐患更大 —— 人员误入危险区时,光栅毫无反应。这种情况多与设备老化或安装问题有关:
(一)光束间距过大,漏检细小物体
道岔区域的光栅若光束间距≥50mm,可能漏检小型工具(如扳手)或儿童的手。
· 解决:换成 20-30mm 间距的光栅,确保 10cm 以上的物体都能被检测。某铁路检修段曾因旧光栅间距大,没发现掉落的扳手,差点被列车碾压,更换后再没出现类似情况。
(二)线路老化或接头松动
长期振动可能导致线缆接头松动,或线路被鼠咬、腐蚀。
· 排查:检查线缆是否有破损,拔插接头看是否接触不良;
· 解决:更换耐候性强的线缆(如铁路专用耐寒电缆),接头处用防水胶带密封,定期(每季度)检查线路导通性。
(三)光栅未与列车信号联动
部分场景下,光栅需与列车进站信号联动:列车接近时,光栅防护范围扩大;列车离开后,范围缩小。若联动失效,可能出现防护 “真空期”。
· 解决:检查通讯接口(如 RS485)是否正常,重新调试联动程序,确保信号同步。
应用场景 | 高频问题 | 解决对策 | 维护周期 |
站台边缘 | 人员靠近误报警 | 调整防护距离(留 30cm 缓冲),用人体识别算法 | 每周检查算法参数 |
道岔区域 | 振动导致光路偏移 | 加固支架,用防震型光栅 | 每月校准光路 |
检修通道入口 | 雨雪天气检测失灵 | 加装加热除雾装置,IP67 防护等级 | 每两周检查加热功能 |
列车清洗线 | 高压水冲洗损坏设备 | 用防高压水光栅(IP69K 防护),加装挡水板 | 每次清洗后检查外壳 |
定期校准光路:每月用激光投线仪检查发射器与接收器是否对准,确保每束光都能精准投射到接收端;
测试应急响应:每季度模拟人员入侵(用木板遮挡光栅),观察是否在 1 秒内触发报警并联动设备停机;
清理周边环境:及时清除光栅附近的杂草、堆积物,避免遮挡光束或影响散热。
轨道铁路感应安全光栅的问题,多与复杂环境和高频振动相关,解决的核心是 “选对设备 + 精准维护”。选防震、抗干扰、高防护等级的光栅,再配合定期校准和针对性维护,才能让其稳定发挥防护作用。
安协铁路专用安全光栅采用防震结构,支持 IP67/IP69K 防护,适配站台、道岔等多场景。访问官网(www.anxiekeji.cn)可获取《铁路安全光栅维护手册》,或联系技术团队提供现场故障排查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