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News Center在汽车焊接车间,机械手臂挥舞着焊枪,以每秒 1.5 米的速度完成点焊作业;电子厂的装配线上,六轴机械手精准抓取 0.5 毫米的芯片,重复着毫米级的装配动作。这些高效运作的机械手,一旦与人员、设备发生碰撞,轻则损坏工件,重则导致设备停机甚至人员受伤。安全光栅技术凭借 “非接触式检测”“毫秒级响应” 的特性,成为机械手防碰撞检测的核心方案,既能守护安全,又不拖慢生产节奏。
机械手的碰撞隐患往往藏在人机交互最频繁的环节,常见有这三种情况:
(一)人员误入工作区
操作员为取掉落的零件、调整工装,可能下意识伸手进入机械手运动范围。某汽车零部件厂曾发生过这样的事:操作员伸手去捡滚到机械手下方的螺栓,刚好机械手完成作业回撤,手臂被轻微夹伤。这类碰撞的风险点在于 —— 人员进入往往是突发的,而机械手按预设程序运动,毫无避让意识。
(二)工件或工具卡滞
当抓取的工件脱落、工装夹具卡滞时,机械手可能带着异常负载继续运动,与周边设备(如传送带、货架)碰撞。某家电厂的码垛机械手曾因纸箱堆叠歪斜,抓取时带动整垛纸箱倾斜,最终撞向旁边的料架,导致 20 分钟停机清理。
(三)多机械手协同干涉
在复杂装配线上,多台机械手可能在交叉区域作业(如 A 机械手递料给 B 机械手),若信号延迟或程序出错,可能出现 “抢位” 碰撞。某发动机装配线的两台协作机械手,曾因通讯故障导致运动轨迹重叠,抓手相撞造成 5000 元的部件损坏。
安全光栅为机械手筑起一道 “无形的防护墙”,通过三重技术逻辑实现防碰撞:
(一)动态防护区域:给机械手划 “安全圈”
在机械手工作半径外,用安全光栅围出多层防护区域:
· 预警区(距离机械手 1-1.5 米):人员进入时,光栅触发声光报警,同时给机械手控制器发信号,让其降速至原速度的 30%;
· 危险区(距离机械手 0.5-1 米):人员进入时,光栅立即输出急停信号,机械手在 0.1 秒内停止运动,关节处的刹车装置锁死,避免惯性滑动。
这种 “分级防护” 比传统的 “一刀切” 停机更灵活。某手机组装线的测试显示:用分级防护后,因人员短暂进入导致的停机时间减少 60%,生产效率提升 12%。
(二)物体轮廓识别:区分 “人与物”
普通光栅遇到任何遮挡都会触发防护,但机械手工作时,常有物料、传送带等通过防护区。安全光栅的 “智能识别算法” 能解决这个问题:
· 通过分析遮挡物的轮廓特征(如人体的不规则形状、物料的规则外形),区分是人员肢体还是正常通过的工件;
· 只对人体触发防护,对物料、工具则 “放行”,避免频繁误停。
某食品包装线的码垛机械手,用普通光栅时因纸箱通过频繁误停,换成带轮廓识别的光栅后,误停次数从每天 15 次降到 0 次。
(三)多机联动:让机械手 “互相提醒”
多台机械手协同作业时,安全光栅可接入同一控制系统:
· 当 A 机械手的防护区被触发,系统会同步通知周边 3 米内的 B、C 机械手,让它们暂停或调整轨迹;
· 光栅与机械手的编码器联动,实时获取各轴位置数据,一旦检测到轨迹可能重叠,立即强制干预。
防碰撞技术 | 响应速度 | 对生产效率影响 | 适用场景 | 成本水平 |
安全光栅 | ≤20ms | 小(分级防护) | 人机交互频繁的场景 | 中 |
碰撞传感器 | 50-100ms | 大(碰撞后停机) | 纯机械作业、无人员区域 | 低 |
视觉系统 | 30-50ms | 中(需算法处理) | 高精度、复杂环境 | 高 |
(一)按机械手类型选参数
· 小型协作机械手(负载<5kg):选光束间距 20mm 的光栅,防护高度 1.2 米即可,兼顾灵活性;
· 大型焊接机械手(负载>50kg):需光束间距 10mm(检测更精准),防护高度 2 米,覆盖整个运动范围,且光栅要抗弧光干扰。
(二)安装位置 “宁大勿小”
防护区域需比机械手最大运动范围大 20%:比如机械手伸展最大半径 1.5 米,光栅防护圈半径应设为 1.8 米,预留缓冲空间。某工厂曾因防护范围刚好等于机械手半径,导致操作员手臂伸出的瞬间才触发停机,险些碰撞。
(三)联动信号要 “双保险”
光栅的急停信号需同时接入机械手控制器和总控系统,避免单一线路故障导致防护失效。布线时远离强电电缆,防止电磁干扰信号传输。
机械手防碰撞检测的核心需求是 “安全与效率平衡”,安全光栅技术通过动态防护、智能识别、多机联动,完美适配这一需求。它不像碰撞传感器那样 “被动挨撞”,也不像视觉系统那样成本高昂,成为工业机械手最实用的安全方案。
安协针对机械手推出专用安全光栅,支持 10-20mm 光束间距,响应时间≤15ms,适配协作机器人、焊接机械手等多场景。访问官网 (www.anxiekeji.cn) 可获取《机械手防碰撞方案》,或联系技术团队现场模拟测试防护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