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News Center在某汽车配件厂的冲压车间,曾因安全光栅选型不当导致误停机频繁,生产效率下降 12%。这一案例暴露出许多企业在安全光栅选型时的痛点 —— 凭经验选择而非科学计算。事实上,安全光栅选型需结合设备类型、防护精度、环境条件等因素,通过一套系统的公式化方法才能实现精准匹配。本文将拆解核心选型公式,结合行业案例与国标要求,解析公式应用步骤及实战要点,附场景化选型对照表,为工业安全防护提供科学依据。
安全光栅选型涉及三个核心公式,分别对应光束间距、检测距离、防护高度,三者相互关联,共同决定防护效果:
1.光束间距公式:S = D / N
S:光束间距(mm),决定检测精度(数值越小精度越高)
D:最小检测物体直径(mm),手指级取 16mm,手臂级取 50mm,躯干级取 100mm
N:安全系数(一般取 1.2-1.5,精密场景取高值)示例:电子元件冲压需检测手指(D=16mm),安全系数 N=1.5,则光束间距 S=16/1.5≈10.7mm,可选 10mm 间距型号
2.检测距离公式:L = V × T + C
L:最小检测距离(m)
V:设备运动速度(m/s),如冲床滑块速度 2m/s,机械臂移动速度 1m/s
T:系统响应时间(s),包含光栅响应(≤0.02s)+ 设备制动时间(0.1-0.3s)
C:安全余量(m),一般取 0.5-1m示例:某冲床滑块速度 V=2m/s,系统响应时间 T=0.15s,安全余量 C=0.5m,则 L=2×0.15+0.5=0.8m,需选检测距离≥1m 的光栅
3.防护高度公式:H = h + Δh
H:光栅防护高度(mm)
h:操作人员最大活动高度(mm),站立取 1800mm,坐姿取 1500mm
Δh:冗余高度(mm),一般取 200-300mm(防止举手或探身漏检)示例:汽车焊装线操作人员站立作业,h=1800mm,Δh=200mm,则 H=2000mm,需选防护高度≥2000mm 的型号
应用场景 | 核心防护对象 | 关键公式 | 参数取值示例 | 推荐型号特征 |
精密冲床(电子元件) | 手指(D=16mm) | 光束间距公式 | S=16/1.5≈10mm,检测距离 L=1.2m | 10mm 间距,检测距离 2m,防护高度 1500mm |
通用压力机(五金件) | 手臂(D=50mm) | 检测距离公式 | V=1.5m/s,T=0.2s,L=1.5×0.2+0.5=0.8m | 30mm 间距,检测距离 3m,防护高度 1800mm |
协作机器人(人机协作) | 人体躯干(D=100mm) | 防护高度公式 | h=1800mm,Δh=200mm,H=2000mm | 50mm 间距,检测距离 5m,防护高度 2000mm |
电梯防夹(民生场景) | 儿童身高(1000-1500mm) | 防护高度 + 光束间距 | H=300-2000mm,S=20mm(兼顾儿童手指) | 20mm 间距,检测距离 1m,全高度覆盖 |
1.第一步:明确防护对象与精度要求
确定最小检测物体:
· 电子行业:手指级(16-30mm),对应光束间距 10-20mm
· 汽车行业:手臂级(50-80mm),对应光束间距 30-50mm
· 仓储物流:躯干级(100mm+),对应光束间距 50-100mm
获取设备关键参数:
· 运动速度(来自设备手册,如注塑机合模速度 0.8m/s)
· 操作高度(实地测量操作人员坐姿 / 站立高度)
2.第二步:代入公式计算核心参数
以某 3C 产品冲压机为例:
· 防护对象:手指(D=16mm),设备滑块速度 V=1.8m/s,响应时间 T=0.12s,安全余量 C=0.5m
· 计算光束间距:S=16/1.5≈10.7mm(选 10mm 标准间距)
· 计算检测距离:L=1.8×0.12+0.5≈0.716m(选检测距离 1m 型号)
· 计算防护高度:操作人员坐姿 h=1500mm,Δh=200mm,H=1700mm(选防护高度 1800mm 型号)
3.第三步:结合环境条件修正参数
粉尘 / 振动环境:
· 高粉尘车间(如打磨工位):检测距离需增加 20% 安全余量(L×1.2),避免粉尘导致的光束衰减
· 高频振动设备(冲压频率>150 次 / 分钟):光束间距缩小 10%(S×0.9),补偿振动导致的检测偏差
温度 / 电磁环境:
· 低温环境(-20℃以下):防护高度增加 100mm(H+100mm),适应操作人员穿厚棉衣时的活动范围
· 强电磁干扰(如电焊机旁):检测距离减少 10%(L×0.9),确保信号稳定传输
1.GB/T 18831-2020 强制要求
光束间距限制:
· 手指级防护:S≤20mm,且需通过 EN ISO 13849 PL d 级认证
· 手臂级防护:S≤50mm,响应时间≤0.1s
检测距离上限:
· 常规环境:检测距离≤15m,超出需使用中继器
· 防爆环境:检测距离≤10m,且需 Ex IIB T4 认证
2.行业特殊要求
· 医疗器械:需额外满足 YY 0505-2012 电磁兼容标准,光束间距≤30mm(防医护人员手臂误触)
· 智能仓储:结合 AGV 运动速度(通常 0.5m/s),检测距离公式中安全余量 C 需增加至 1m(应对无人场景的长制动距离)
1.项目背景
该厂电池 PACK 线的机械臂协作区需防护操作人员躯干入侵,机械臂最大速度 1.2m/s,操作人员站立高度 1800mm,环境存在一定电磁干扰。
2.公式应用过程
核心参数计算:
· 防护对象:躯干(D=100mm),安全系数 N=1.2,光束间距 S=100/1.2≈83mm(选 80mm 标准间距)
· 检测距离:L=1.2×0.2(响应时间)+1m(安全余量)=1.24m(选检测距离 2m 型号)
· 防护高度:H=1800+200=2000mm
环境修正:
· 电磁干扰下检测距离调整为 1.24×0.9≈1.116m(仍满足 2m 型号要求)
· 选择带金属屏蔽层的型号,补偿电磁影响
3.实施效果
· 机械臂碰撞事故归零,且未因过度防护导致停机延误
· 符合 IATF 16949 认证的防护精度要求
1.公式计算值与标准型号不匹配怎么办?
· 向上取整原则:如计算光束间距 10.7mm,优先选 10mm(更安全)而非 15mm
· 组合选型:当单一型号无法满足多公式要求时,可采用 “主光栅 + 补光模块” 组合(如主光栅 30mm 间距,底部加装 10mm 间距补光条)
2.如何快速验证公式计算结果?
· 模拟测试:用标准测试棒(直径 = D)在计算检测距离 L 处移动,观察是否触发急停
· 冗余测试:在防护高度 H±100mm 处进行遮挡测试,确保边界区域检测有效
安全光栅选型公式是连接 “场景需求” 与 “产品参数” 的桥梁,通过量化计算而非经验判断,能显著降低漏检与误报风险。企业在选型时,需先明确防护对象与设备参数,再代入公式计算核心指标,最后结合环境规范修正,形成科学的选型方案。
安协安全光栅提供 “公式化选型 + 免费测算工具” 服务,支持在线输入设备参数自动生成推荐型号,适配冲床、机器人、电梯等全场景需求。立即访问官网(www.anxiekeji.cn)获取《安全光栅选型公式手册》,或联系技术团队进行定制化测算,让数据驱动安全防护升级。